【獅子山精神】上班照顧病人放假做義工助人 90後護士不求回報陪長者覆診

親子

發布時間: 2019/11/25 12:57

最後更新: 2021/12/06 12:40

分享:

分享:

義工這份工作,既要付出時間但沒有薪金,仍然有很多人願意去做。今年23歲的孫小濤任職公院護士,自中三開始參加義工服務,現時須輪班工作,每星期放假一天,但他仍堅持放假做義工陪伴長者到醫院覆診,他不求回報,全因他想讓受助長者感到快樂。

自中三開始擔任「愛德循環運動」義工至今8年,小濤以往參加老人院探訪、舉辦活動讓青少年參加及照顧特殊兒童等等,最近兩年開始參加陪診服務,專門在放假期間陪同不同的長者到醫院覆診。

說起與「義工」的緣分,向來熱心助人的小濤,在中三時被負責義工範疇的老師留意到,詢問他會否參加學校的義工服務團,「當時我有課餘時間,又不想只埋頭讀書,就參加了,後來更加入愛德循環運動的義工團。」

他不惜犧牲休息時間做義工,小濤最想幫助有需要的人。(文子健攝)

第一次擔任陪診義工

直至最近兩年,小濤開始陪伴長者覆診,他仍記首位陪診的受助人是一位伯伯,自稱不算健談的小濤,在兩人相見之前甚感緊張,

我當他們是我的爺爺奶奶,我以家常的話題入手,先問候安好,再了解他們的病情及聊天。

他憶述,由於伯伯需要坐輪椅,而他第一次到伯伯覆診的醫院,他一時間在醫院迷路,差點害伯伯遲到。

小濤自2年前開始擔任陪診義工,陪伴不同的長者到醫院覆診。(受訪者提供)

與公公婆婆閒話家常成為傾訴對象

訪問當天,小濤第一次見這位年邁且須拐杖攙扶的婆婆到醫院覆診。婆婆原本固執認為她能夠自由走動,不願接受義工陪伴,後來義工說了一句,「看病有人陪伴會安心一點」,婆婆妥協了。

前往醫院的途中,小濤用手輕輕攙扶著婆婆,慢慢跟隨著婆婆的步伐,口中說著「今天吃早餐了嗎?」、「吃公仔麵沒有營養不要再吃了」及「多外出走動比較好」等等,苦口婆心。

小濤在訪問當天第一次見到婆婆,由於婆婆要以拐杖攙扶,小濤一直伸手扶著婆婆,以免她跌倒。(梁節儀攝)

到達醫院後,小濤陪伴婆婆登記各樣手續,婆婆抽血後感到頭暈,幸好有小濤在身旁悉心照顧,減低不適帶來的影響。他更趁機發揮一下護士的角色,「教育」婆婆健康生活。

我就是他們的傾訴對象,大部分需要陪診服務的受助人都是獨居長者。我曾經遇過一些伯伯活動自如,不太需要我的幫忙,但他們需要我的陪伴,好讓他們在等待看醫生的漫長時間裡,有人可以聊天。

堅持做義工8年為滿足感

以往小濤亦參加不少獨居長者探訪活動,令他記憶最深刻的一位長者是他曾經訪問的婆婆,「她出生在侵華時代,家人流離失所,生活艱苦」,婆婆講述自己的往事時開始哭泣,小濤不知如何是好,「我也會有點不好意思,我在想是不是我勾起了她一些不愉快的回憶,有點害怕。」

後來小濤仔細想想,他希望自己能成為婆婆的發洩平台,讓她感受到有人關心。而經過這次的經歷,小濤得到另外一番感受,「施比受更為有福,受助人感到快樂,我也會有滿足感。」這也是他堅持做義工8年的原因。

小濤以往曾多次參加長者探訪活動,給予獨居長者一點溫暖。(受訪者提供)

工作忙碌但做義工可以放鬆

任職護士的小濤須輪班工作,每星期只有一天假期,他仍然會抽出時間做義工。有人曾問過小濤為何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,「你上班的時候在醫院,放假的時候做義工也在醫院,不累嗎?」

兩件事的本質不同,我不會將義工服務當是工作,某程度上它可以把我從醫院中的角色抽離出來,是一個放鬆的時間,與長者們聊天我也有得著。

家人擔心義工工作耽誤休息時間

將義工變成日常生活的其中一部分,家人從沒有反對,他坦言大學畢業後任職公院護士,父母曾擔心他做義工而缺乏足夠時間休息,他則安慰父母,

做義工服務所需的時間不會太多,我只想幫人。

記者:梁節儀